紐約私家偵探麥可.凱斯勒最近受客戶委託,去了一趟中美洲的宏都拉斯。客戶是一家漂白水製造商,請他調查為何他們賣給中美洲經銷商的貨品,不斷低價出現在美國商店裡,使他們的利益受損。
凱斯勒來到經銷商地址所在,只見到一個兼賣輪胎的加油站,一旁泥土路上有幾隻雞跑來跑去,看不到顧客,也看不到漂白水。
凱斯勒不願透露是哪個品牌的漂白水,僅表示貨品從美國運往宏都拉斯,而後便直接運回美國。他說:「我們說那些漂白水搭了一趟德國潛艇(U-boat,U有迴轉U-turn之意)。」
美國水貨市場(gray market)問題越來越嚴重,那些循正式銷售管道以外途徑進入市場的真貨,每年從產業界的銷售額中吸走六三○億美元。寶僑公司(P&G)等消費品製造商,正力圖打擊這種「貨物改道」(product diversion)行為,方法之一就是雇用偵探追蹤。
德勤會計顧問公司(Deloitte)美國消費品部門主管康洛伊指出,「貨物改道」是利用同一產品在世界各地的不同售價,賺取差價。例如,經銷商可能以每瓶十美元價格,向製造商購買銷往亞洲的香水,再以十五美元賣給美國零售商,零售商售價為廿美元,仍低於製造商所訂美國市場售價的廿五美元。
德勤估計,一家年營業額一百億美元的製造商,每年因貨物改道蒙受的損失可多達四億五千萬美元,即四.五%。依此比例,從肥料、牛奶到刮鬍刀,美國每年一兆四千億美元的消費品營業額,水貨即佔了六三○億美元。
製造商應付水貨市場問題至少已有廿年。它們不能老是訴諸法律,畢竟貨品不是偷來的,因此它們找上像凱斯勒這樣的偵探進行調查,或採取其它策略。
凱斯勒說,過去水貨市場多為奢侈品,現在則包括鞋油、嬰兒食品、肥皂、麥片…應有盡有。近年來,網路更成為水貨買賣一個日益擴大的交易平台。
康洛伊嘆道,打擊水貨可謂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,就像「打地鼠」(Whac-a-Mole)遊戲,敲下去一個,另一個又冒出來。
轉載 中時電子報 楊明暐/綜合報導